创新教学对教育的影响(专业22篇)

时间:2024-05-20 17:00:06 作者:薇儿

范文范本的精选是通过对大量优秀作品的筛选和整理得出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思考方式。

网络教学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摘要:逐渐发达的信息技术使我们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与此同时,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但是网络教育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以及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使之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探讨目前的网络教育现象、网络教育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应对网络教育潜在问题的策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而在如今信息技术逐渐发达的21世纪,网络教育又正好迎合了这一时代的教育主题,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相比较而言,学校课堂教育则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需要保持理性的头脑,多方面、多角度地正确审视网络教育本身,以及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相关问题,避免因过于盲目追逐而导致的消极影响。

依据现代哲学阐释学,对“网络教育”做了一些基本的限定,以便于我们研究的继续进行。通常所说的“网络教育”,主要是针对它所使用的某种教育手段以及教育工具或者说是获得教育的'途径进行的判断。例如,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使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获得学习信息、学习资源等,使学习变得更为高效、便捷。这种教育方式主要是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这就和我们之前说的源于“信息技术的发达”有直接关系。

(1)自主性。网络教育提供的课程资源,可供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就去学,不喜欢的就不去学,这便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文化基础背景再一次对教学方式进行选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真正实现了教育民主化。教育突破了时间、空间、年龄、经济等限制,使不同群体的人群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只要懂得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平等获得丰富、新鲜的教育信息,达到提高个人的目的。

(3)多元化。第一,它的受众群体多元化,因为对于接受网络教育的对象没有任何限制,这样就降低了人们学习知识的门槛。第二,教学组织与结构体系的多元化。第三,文化的多元化,即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在网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流。

在目前信息技术发达的情况下,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正受到重大冲击与挑战。对外开放成为当今世界的流行趋势,教育当然也要迎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主题。所以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变得尤为迫切。传统的课堂教育利用“教师教授,学生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学生的自主性显然不高,但是网络教育就是调动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使之主动学习。传统课堂传授的也是一些基础知识,课本作为教学媒体有其价值,但它更新较慢,而网络教育更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网络化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缺乏有效的监评制度。

目前存在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就是,虽然网络教育有诸多优势,但是仍旧没有一个比较专业的个人或者说是机构能够扛起这一面大旗,使其“出身”变得明明白白。再就是没有相应部门对网络教育的申请以及开办进行登记管理,所以网络教育就一直处在一种混乱的状态。这也就致使网络教育的部分“教育者”存在造假弄假的行为,无法让人产生信任感。各种原因造成网络教育难以正规化、规模化直至最后走上正轨。所以,我们呼吁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规范网络教育。

2.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

资源利用不平衡,也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比如,网络教育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最后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成果,由于软件方面的开发、建设不力,所以硬件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要提高对教师的要求,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网络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软件与硬件设施。

参考文献:

[1]梁建.网络教育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

[2]刘友林.网络化教育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j].教学研究,(3).

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求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当今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

德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就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不能深刻的理解知识的内涵。知识的获得是囫囵吞枣,甚至如鲠在喉,吸收理解尚不能达到,更不用说学以致用。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主动的知识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气氛,尽可能安排各种富于发现的机会,提出一些具有诱发性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一、落实教育理念,强化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没有一定能力是不行的。只靠“题海战术”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很难达到整个课堂教学的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牢牢把握新时期,生产、生活知识的需要,让学生在新思想、新方法、新内容、新技术和新信息中汲取养料,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求知能力,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好学生。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共鸣和高度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整个课堂教学高效化。

如:在酸、碱、盐的学习中,向学生介绍,在生活中,我们厨房食用的食醋、食盐、纯碱;建筑上用到的生石灰、石灰水,石子和沙子;洗衣用到的洗衣粉、洗涤剂等等,都与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有关。并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亚硝酸盐对人体的极大危害,让学生注意平时饮食卫生;(化学教学论文)并向学生介绍电池中汞盐、铅盐等重金属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让学生注意环境保护。联系到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化学,能够更好地提高生活,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感受到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设置场景,创造自主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机会,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活动,在教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因为设计实验费力,而放弃利用它训练学生思维的机会,而要努力设计更好、更佳的相关联系,激发学生思维。

在学习完o2、h2、co2等气体的制取后,向学生介绍我们身边生活中,做饭燃烧用到的沼气、“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天然气,主要成分都是ch4。教师可提出实验室制取ch4的原料及反应原理,让学生搜集相关知识了解ch4的性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通过合理类比、推断制取ch4气体的实验装置和收集方法。

这样,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独立自主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就是将科学探究引入化学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创设问题的情景中,教师应收集、整理大量的素材,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提升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们必然会遇到不少他们尚未学过的新知识。而解决问题的愿望可使他们产生激烈的求知愿望,启发学生的求知思维。在问题尚未出现之前,老师可先向学生输出前馈信息,指出学生容易犯、经常犯的错误,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分散难点,把难点分散成若干个问题,就可以降低难点和难度,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能够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如:在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可创设如下问题情景:

(3)用h2o2和mno2制取o2时,能否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

(4)若将mno2放在隔板上,是不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

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跃跃欲试,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各种各样,妙趣横生,一些想法也许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其效果当然肯定比老师干巴巴地讲述,或让学生死记课本知识要好得多,这样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四、灵活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英国物理学家贝尔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选择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类型、难度、大纲要求等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水平,作出科学的选择和判断。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无论多好的教学方法,反复多次的使用,都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会不断提高。

如:每一节课的提问方式,我都想尽了各种办法,让学生能够达到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有时让学生口头回答,有时让学生演板,或让一个学生独自回答,或让几个学生依次回答,看哪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更好,更完整,来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时,我把要提问的问题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喊出几名学生,让学生随机抽选,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回答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有时也会让其他学生指出他们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旧知识点的整理中。也会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不同状况,让学生及时整理知识,在知识点的梳理中,尽快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对学生的评价以前主要集中在书本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体验和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的考量。学生评价要多元化,可以有成绩第一名,也可以有进步第一名,还可以有参与化学实验小冠军等等。

评价应更注重学生在化学学习探究的参与过程,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征,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评价,真正的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总之,社会的进步、家长的期望、学生的要求,均期盼我们教师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通过读书、质疑、探究、思考等自己取得知识解决问题的途径,以逐渐形成理想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指导学生自己会学。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育,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设计过程去探讨。要引导学生在树立远大目标和扎实学习的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针对化学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一般规律中有特殊,以掌握精髓,灵活运用,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蜀晋,探究教学论析化学教育(4)。

2、金福华,浅谈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化学教学2002。

地理课程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教学反思

通过培训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导致了一场教育教学和课堂教学新的革命。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将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和课堂带来的影响变化是毋庸置疑的。我从以下几点对培训培训中及自己实践课堂的一点感受:

过去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的讲授,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知识时代要求。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注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拓宽了时空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形象化、丰富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能从书本获取知识,从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中汲取知识,还可以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获取知识。

(1)教师的“讲”变为“导”。“教”师应该变为“导”师。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2)学生的“听”变为“学”。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巩固。

(四)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时清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传递者,变成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还有一部分教师将由直接教学转为间接教学,由幕前转为幕后,成为教育软件的编制者、管理者、服务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仅注重教育者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仅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和创造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给学生带来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加强:

(一)课堂上学生可以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

在教师作为教学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发现问题,制定研究问题的方向。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学习,从自身内部产生动机(即内部动机),不同于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竞争的存在而产生的外部动机。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去学习,在自我的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不像过去只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参与问题产生的过程,只是机械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更为有效。

(二)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自我评估。

在一般的教学课件中会给出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所给出的教学目标与自己的反馈结果(即自身的学习结果)相比较,找出差距、并且由自己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通过自己主动查找差距,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更加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学生作为当事人对自己问题产生的原因会更为清楚。

(三)在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充分的交流。

在缺少教师的指导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会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共同进步。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一位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是有限的,但若综合多数学生的观点与看法,每位学生都会从中学到几倍的知识。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勉励;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不能少,在网络知识庞杂的时代,有些学生的自制力较差,需要教师的经常予以指导和帮助,引领学习的方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的确确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改进了传统教育中不合适宜的方面,将更新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教学形式带到了世人面前。今天,全球互联网上用户人数已达4亿之多,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限制,为教师摆脱了繁忙的教学任务,为学习者摆脱了机械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效率、主动性和能动性。为了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四)在课堂中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乐学”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体现,是掌握知识的最初开始,“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地位从被动走上主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等和靠,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大量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电影、录像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的意义。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觉得很轻松、愉快,掌握知识会很快,记忆效率也会很高。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新颖的手段和高超的技术,解决很多难题,它不仅能提供动感丰富的图像、图形、文字,还能使课堂变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这一部分内容时,应用对媒体教学软件,并在屏幕上显示我国外交成就和外交行动,视频文字资料让学生感受领悟我国的外交,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创新教育的氛围。

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学,使教学变得容易、愉快、省时、牢固、富有成效。它可以创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图形、影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进行合成、链接,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体现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以景激趣,创境激情,引动激动,导训激活,启思激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中学、动中练、动中习得语言技能,把学习当成一种愉悦的体验和感受,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让我们努力去研究这门技术真正的用途、内涵,用好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使我们能利用好这门技术培养出走在社会发展前列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网络教学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网络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的飞速发展,当人们正在享受网络教育带来的成果时,一些不利于教育发展的因素凸现了出来,我们不得不以理性的头脑去思考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对网络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进行阐述,通过对学生情感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对教学管理四个方面的研究,从而引起人们对网络教育问题的关注.

作者:杨双丽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浙江,金华,321004刊名: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cssci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fo年,卷(期):20xx“”(11)分类号:g434关键词:网络教育情感虚拟现实思维模式

浅谈教学教育中的创新教学

本文为大家带来教育系叙事文章,希望大家从中有所收获,欢迎大家阅读学习,喜欢记得点赞哦。

他首先把土豆煮熟,切片,然后取其中一片夹在锌片和铜片之间,接好灯泡,连上导线——灯泡亮了。这个吉林师范大学化学系的大四师范生把上述制作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拍成视频,是为上一节课,讲电能和新能源的发展,并且要用实践演示给自己未来的学生们: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已经研制出一种土豆有机电池。

最近几天,在东北师范大学的“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决赛现场,赵增博的“课堂”绝不是唯一热闹的。为培养“未来的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未来的老师”大显身手。

有的“老师”讲概率,先设一个“赌局”,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隆重登场;还有的“老师”讲起原子结构模型来就像变魔术,用3种化学药品喷洒在酒精灯上,让火焰呈现不同的颜色。

坐在下面听“课”的,是刚从高中走出的东北师大大一新生。数学与数学应用专业的孙亚洲这次大开眼界,新颖的课程和高中时他感受到的“老师灌输式讲课”完全不同,“什么时候能这样上课,太有趣了”。

不过,他的同学许轶南却觉得,有趣归有趣,毕竟有些浪费时间,“刚从高三走过来,高中的课业压力非常大,都忙着考大学,哪有时间上这样的课呢?”

“新的教学理念在大赛中呈现得很充分,但离教学实际还有距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曹一鸣是本次大赛数学组的组长,在他看来,青年教师把创新的教学方法带到一线教学中去,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的人才选拔方式并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所谓创新,既有灵感,也有偶然因素。这和教育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更无法用分数或者某种普遍标准去衡量。”

高中心理学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1.1教学目标的不明确与对象范畴的狭隘。

目前许多高校将心理学这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本意是希望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好,教学的要求很低,理论与实际的脱离,缺乏了针对性等各种原因,令公共心理学的作用于价值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在另一方面,现今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大多是针对师范与教育类的学生,承载了许多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而心理学探讨的是人类心理行为发生的规律,其适用范围远不止学校教育心理。将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对象范畴扩大,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到关于人、关于自身的知识,充分发掘与利用个人资源,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实践成功的人生。

1.2教材的不完善。

我国《心理学》教材存在:对心理学原理和理论进行哲学式阐述多,操作性的阐述少;对一般意义上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大学生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调控的操作性知识少。理论色彩和普教色彩过浓,实际操作的案例过少,无论体系还是内容都可视为对《普通心理学》的简单模仿,缺少非专业特色和应用操作性。

1.3教学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绪论课”是《心理学》课程与学生的首次相识,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对改课程的学习态度。当老师和学生在认知和判断时,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常常以偏概全。学生本来对心理学的学习寄予厚望,希望心理学课“心理化”,神秘的谈心理,真实的讲自己,实用的指导生活。但是,教材中的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心理学神秘的好奇感和轻松的兴趣,被缺乏“心理化”的惯例绪论模式忽视了。

1.4考核的不足。

心理学考成的考核分为两种方式:一种式眼科的闭卷考试一种是相对宽松的论文检查;不论是哪一种的考核,现在的教师只是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当心理课程学完之后,学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就很难排解焦虑紧张;面对紧张的人际关系,不能妥善的处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没有足够的挑战能力。

2高校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2.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其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下面从思维、情绪、性格等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2.1.1思绪。

虽然大学生的思绪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品,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更加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显著提高;但是,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基础不够深厚,因此在观察、分析事物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容易出现脱离现实、主观、片面、固执、过于自信等。

2.1.2情绪。

当代大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人际变化、学习成绩的好坏都会引起大学生的情绪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大学生的情绪还具有内隐性欲外显性并存的特点。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社会适应力的增强,在某些环境因素影响下,大学生会表现出与内心体验不一致的外部行为。有的大学生还会有爱情的体验,由于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家庭、毕业分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部分大学生大多有过爱情的烦恼。

2.1.3性格。

大学生的性格已相对稳定和成熟,但仍有一定的可塑性。有人认为,我国大学生表现出三个突出的性格特点。一是聪慧好强,喜欢表现;二是恃才傲物;这是第一个特点的极端表现。三是紧张困惑,虚假老成;由于学习、生活压力及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常常产生紧张感和困惑感。另外,为避免给别人造成幼稚的印象,大学生倾向于追求成熟、老练,但由于本身经验不足,所以表现出虚假成。

2.2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健康是人类生活、学习、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条件,它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置身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不少研究者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群体。

3教学改革的探讨。

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其它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奠定基础,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3.2教学方法。

心理学的教学应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可以采用课堂讲授,教师讲、学生听;有的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课堂上教师提问并进一步总结、归纳;有的可以采用试教法,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让学生扮演教师走上讲台进行教学;有的可以采用讨论法、团体活动法教学,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活动课的形式;有的可以开展心理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符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心理学的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改变单一的黑板、粉笔、教科书的教学手段,利用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多媒体等进行教学。有人在心理学教学中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结果发现,多媒体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教学的双边互动。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生动、直观、形象,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对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3改变考核方式。

逐渐改进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突出实际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如果课程成绩评定按百分制核算,可分为20%案例分析报告或深度访谈报告、30%实训表现和50%课程考试三大模块。案例分析报告主要是对相应案例进行深度分析;深度访谈报告则是围绕某一心理话题对一个或多个个体的深度访谈记录;实训表现则由小组共同评定;课程考试以真实教学案例的材料分析和综合性的论述题为主。

心理学教学研究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在于:现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心理素质的要求与日益增长的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高校心理学教学工作现状的差距,这种差距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亦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观愿望和内在动力,从而也推动着高校进一步科学地确定心理学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以及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标准、师资建设的定位,有助于心理学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手段,保证教学的投入和效果。然而,高校心理学从发展水平上看,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思想观念、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实践、科研水平等均存在诸多不足,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心理学教学工作仍将任重道远。

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

(辽宁省抚顺市第十二中学)。

摘要:创造力是学生不断学习、进步,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源泉,因此,应该引起全体师生的充分重视,而作为教师也不应该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思维;综合素质。

只有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保证化学教学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才能在保证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为此,需要教师的积极努力,更需要学生的全力支持。

一、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分析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打交道次数最多,因此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是组织学生学好化学,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并且用细心、爱心和耐心去教育指导学生,这样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因材施教。

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知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看到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对化学学习才会更加热爱、沉醉。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化学知识的无限奥妙,并帮助学生针对性地学习知识,使其掌握技能技巧。

三、多元评价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造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为此,教师应该努力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摆脱传统的只通过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传统模式,逐步走向多元评价学生,督促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道路。而多元评价学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丰富多彩,化学成绩评价体系的多种多样,才能在不断努力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时间和不断的努力,因此,作为教师不能急功近利,应该循序渐进,才能有效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吴丽敏。化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7)。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的创新给学生带来影响

说起教育,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去做个调查,近几十年的结果是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已经是毋庸置疑在人们的心里深深的打上了烙印,今天我也来说一说教育,说说我眼里的教育。

最近几年的时间,电视上的节目明显让人感觉变化很大,不得不说是教育在起着一个很好的主导作用,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戏曲大会,这些被身边人耳熟能详的节目,无一不是跟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教育这块摊子太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教育的影子。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教育也不例外,在拿着喇叭喊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分辨,去宣扬教育的意义,不然走错了教育的方向,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近期陕西科技大学海龟教授打人的事件不断升温,如果在这样的教育下学习的话,对学生的一生影响有可能都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要坚决抛弃这样的学习行为,远离拒接接受不良的教育风气。

教育也有两面性,我还是希望大家都能接受一个正面的教育,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生活的小家,到社会,到国家这个大家才能更和谐的发展,因为教育起的主导作用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的行为规范。一个细微的不良行为,时间长了,慢慢的就可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一颗毒瘤,想要去除是很困难的,所以现在的幼儿园包括小学到大学,都有一定的校规来规定学生的行为规范,目的就是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日常的行为里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到大,我们都不断地接受着教育,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成长。在我看来教育主要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四种。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确是这样,我们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我认为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喜好、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形成。在我的家庭教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除了父母就是表姐,父母在与人交往中,教会我尊重和包容,姐姐教会我善良和自立。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家庭教育对我们的影响是最早的,也是最大的,因为它离我们最近。

然后当我们步入学校的大门时,我们开始接受学校教育,高中以前教育让我们学会如何听讲,并理解老师讲的内容,现在步入大学校园,我们学到的更多了,是如何管理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等等。社会教育也对我们有着不小的影响,从班级、学校这样的小社会,再到以后工作生活的大社会,都是对我们的一种磨练,让我们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如何融入集体。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思想渐渐成熟,对自己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我们就该学会自我教育了,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我反省,自我思考,自我选择,进而自我提高。教育就在我们身边,身边一件小事都有可能使我们成长,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心,用心思考自己,学会自我教育,并在教育中成长。

高中心理学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高中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对于我国社会体制、国防建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新时期下,要对高中生的心理教育状况有所关注,教育教学必须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高中生的心理学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创新,从而使高中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现阶段的高中心理学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进行思考,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从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开始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到现在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从一定方面来说,心理学主要是以心理能力的培养作为其教育的目的,它所涉及的方面是十分广泛的,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心理学教育和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教学的主体对象是人,即学生,而心理学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则是对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现象进行一定的纠正,使人最终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现今社会体制下,在整个教育体制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德育有所关注,德育已经成为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学教育与教育教学是不能分离的。

现代教育学家对社会生活中的心理体现有着积极的探索,而现今阶段教育体系中高中的教师也对心理教育对学生所起的影响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为了适应现在高中生学习的现状,应该从培养学生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在面对不同个性学生的时候采取不同的沟通交流方式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才能让心理学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对21世纪教育教学的改革进行积极有效的推动。

本文通过对高中心理学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进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网络教学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中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面对不可阻挡的中学生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影响,其对中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负面的。

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中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二、调查准备。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发放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一共一百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此外,为了进一步摸清中学生的上网动机及其所受影响,我还重点与5名同学进行了座谈。

调查对象:信宜市兴盛中学、恩平市华侨中学的初、高的在校生。

三、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分析:

1、如果你上网,你的目的是什么?(多选)。

由此可见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交友聊天,其次就是为了娱乐听音乐、看电影而上网。

2、有些学生因上网而使学业退步。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他们也承认上网是一件很浪费时间的事情,而且会因为浪费时间和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使学业退步。

3、你一般每周上网多少次?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上网而且大部分是每天都上网,因为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都有手机,所以可以每天上网。

4、你认为上网对视力带来什么影响?

现在青少年的视力不良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与他们上网面对电脑屏幕与手机屏幕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长时间上网的青少年,则易造成高度近视。另外,我在与学生交流时,他们都认识到网络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用信息,开阔大学生视野。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虚拟性与多元化的网络带来的“网络诈骗”等网络危害也普遍存在,这对于正常的生活无疑是极其不利的。

四、结果显示现状。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描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与利用情况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中学生上网主要还是因为虚拟网络的交友与娱乐。

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中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q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中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

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中学生与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这一点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70%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还是聊天。

2、中学生由于上网而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影响了学习。因此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正确上网,是家长和学校都应该关注的问题。上网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对于学习与网络的关系处理,只有少数学生有较好的自制力,能够把握住适度原则,多数同学因网络原因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是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网上存在许多不良信息,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网上不良信息,国家和社会坚决打击固然是重要的,但中学生更应该提高过滤有害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在网上学到有害的东西。这才是治根本的办法。

3、中学生上网产生的负面影响突出,网络成瘾、网络自我迷失、网络孤独等现象明显,导致自身出现生理与心理出现问题,引起社会问题的频繁发生。而对涉及自身学习、生活诸如教育、文化、学术等方面的知识关注度不高,网络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

4、网络危害时刻威胁着中学生的正常生活。绝大多数同学对网络危害有着一定的认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受骗的情况仍不在少数,上当受骗的事件频繁发生,广大中学生尚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

五、建议与对策。

1、中学生自身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上网的良好习惯。

中学生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尽量看一些和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有益的东西并且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制力;在上网之前,最好能拟个小计划,把要做的事情先写下来,一件一件的去做。中学生要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下,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五个拒绝:

一是拒绝不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是拒绝网络侵害;

三是拒绝不良癖好、不良行为;四是拒绝黄、暴力的毒害;五是拒绝进入未成年人不应该进入的网吧。

总之,中学生要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2、家长要积极主动关心孩子,正确引导上网。

作为家长一定要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避免学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去网吧上网。另外部分中学生往往在家中使用互联网,家长应该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目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到底看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并且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成长。心理咨询实践表明,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家长与孩子上网,可以提供两代人交往探讨的话题,共同上网,查找信息、评论是非这就是一个实施家庭教育的好机会。家长要有超前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争取成为自己子女最佩服的人。加强对孩子上网监管,更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事情,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内容、上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既借助网络帮助中学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负面影响。同时父母应该加大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网吧登陆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

3、建立健全网络分级管理体制。

分级制度对于网络游戏的管理十分必要,可分为普级、12岁以上、15岁以上和18岁以上四级。那个年龄段的购买者购买适用于哪个年龄人群的软件。通过网络分级管理,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赋予网络经营者不同的经营权限,从而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如果受众是青少年群体,网络经营者就不能经营含有色情、暴力内容的软件和网络资源。

4、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提高中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有效“过滤”有害信息的软件,为中学生输送健康、科学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5、引导中学生重视现实交际,让他们在现实中感受快乐。

校与家庭应积极为中学生创造现实人际交往的环境和条件。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多组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和交往的快乐,从而引导学生发展同学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形成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中互相关心的良好同学关系。家庭也应该为子女提供正常健康交际的平台,并给予子女更多的理解和关心,要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关爱。

文档为doc格式。

地理课程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教学反思

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促进了师生改变学习方式,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造纸术让知识有了方便携带的良好载体,人类突破口语的束缚,用文字将信息加以广泛传播;印刷术极大提高了书面信息的复制效率并降低成本,扩大了信息交流传递的容量和范围,让人类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同时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人类知识的传播突破了时空和容量限制,还突破了语言文字种类的限制,知识的传播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知识创新频率不断加快,传统的图书传播载体和阅读记忆获取模式已经不能够应对当前知识激增的状况,必须采用信息技术革新知识生成、传播、呈现和利用的方式。随着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移动互联与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知识就在手头成为现实,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外部海量存储的知识随需可得,关键是要掌握获取与利用的方式。

随着知识载体从以往的单一书本形式转化为多媒体知识包,知识的组织形式从以往的线性排列转向超文本结构,个人知识的存储也由单一的内存(大脑)扩展到外存(在线知识库),传统的知识构建模式和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如此巨大的变革。充分发挥人类的联想机制,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知识构建方式,建立面向知识分享的社交网络,通过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建构、交流与共享,推动社会化的知识组织与共享模式,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智慧的增长。

信息时代需要“数字公民”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必要的信息技能,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目标。信息素养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建构、协作交流能力等。面对数字化浪潮,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学习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切实掌握信息素养,才能够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的能力是21世纪数字公民安身立命之本。

教育信息化让人人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已经不必拘泥于教室、实验室等场所,也不必师生拘泥于师生面对面的形式,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逐步消融,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使得人人可以享有优质资源和学习机会,使教师和学生拥有了平等的信息地位,迫使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大大推进了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进程。

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改变传统的教与学行为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对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信息社会的知识与知识、知识和知识人、知识人与知识人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必将引起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灌输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当前的考试制度也将因为不符合知识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扬弃,注重团队合作、重视探索探究的教育模式将因其符合信息时代的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模式的变革将引起教育关系的变化,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同伴之间的教育关系都将因信息化的到来而创新发展。另外,信息化对于学校的管理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优化教育管理模式,改善学校治理结构,也将促使新型教育关系的产生。

20xx年10月10日。

素质教育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教学论文

(一)美术教学的方式相对较为单一。

现阶段的美术教学主要是对美术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传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相对来讲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只是被动的对知识进行接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无法实现美术教学的作用。此外,将绘画作为美术教学中心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由于其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保证,再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容易导致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现脱节现象。这就要务教师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索,以此来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二)校园硬件设施的'问题。

美术教学设施是保障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但是由于校园对美术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教学设施上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难以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有其是很多中学没有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同时,一部分中学引进美术教学设施,但是由于内部教学重视程度不足,逐渐将美术教学流于形式,难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于效果。

二、提高中学美术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对美术教育观念进行转变。

想要在中学阶段实施美术的教学,就应该对教师、学生等观念进行转变,使其对美术教学的重要性进行正确的认识,以此来对美术教学在中学阶段中的地位进行校正,在这一基础上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通过美术教学来对学生的能力与思维意识进行培养,使其成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美术学科的宣传力度,以此来加强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观念转变,使其明确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艺术素养以及创新意识培养的效果,并了解其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

(二)完善师资力量。

美术教师是保障学生学习的前提,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就应该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定期对相关的教师进行培训,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行提高,还应该在思想观念上对美术教师进行教育,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同时,中学还应该注重对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以此来调动师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共同进行探索,以此来完善自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实现对学生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来实现素质教育,但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依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被动的对知识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步。想要对其进行改善,就应该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措施,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完善,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想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就应该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在这一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国音乐教育对国内音乐教育创新影响论文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五大领域之一,在不司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是其他领域都不能比拟的;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之基础构件,又在艺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本文从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全面影响作以详实的阐述,以期希望引起同行对音乐教育重新认识,并能更有效地实施健康、优美、快乐的音乐教育课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实施艺术教育这一主要途径的音乐教育,在这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优势作用,它能通过艺术形象直接影响着幼儿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的审美能力在当前幼儿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包括了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和打击乐以及音乐欣赏等课件。这些都是美育的内容,也是美育的主要手段。通过这些音乐活动能够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同时,在音乐的感染下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促进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小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点,使每个幼儿都感到“心情愉快,情绪安定”,真正获得美的体验,进而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

1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情感的发展。

音乐是潺潺的流水,音乐是美丽的诗篇,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触动人的情感;美好的音乐作品能够使人振奋,也能让人感动。一首流传60年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春节年欢晚会,当四世同堂演唱的这首经典抒情儿童歌曲轻轻响起,竟引发全场合唱,它表达了几代人对和谐生活及优美景色的向往和憧憬;又如我国高慷激昂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听后能使人全身血液沸腾,产生奋进的激情,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反之,低调、沉闷的音乐只能使人低沉、萎靡不振,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幼儿时期正是幼儿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阶段。随着幼儿社的交往不断扩大,情感体验会越来越丰富。通过音乐教育就能大大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使其懂得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丑恶行径的憎恨,产生同情心和自豪感。如幼儿学习《小海军》时,他们能够自豪地举臂当炮筒,雄赳赳地踏着步。当唱到“打得他呀海底沉”,他们便会横眉立目,一边用手指地一边使劲跺脚,以示心中的愤恨和打败敌人的决心。由此可见,通过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听觉、记忆的发展。

幼儿学习音乐,首先是靠他的听觉得到,然后在多次视听中学会欣赏音乐,鉴别音乐,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幼儿听觉能力得到加强与提高。当然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靠听觉学习,而且更要靠记忆来巩固。只有幼儿在记住歌词、旋律、舞蹈动作的前提下,才能学会唱歌、跳舞,才能使幼儿的记忆力得到不断发展。同时,幼儿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也会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3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的发展。

音乐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正是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时期,是由再造想象逐步自创造想象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中,运用想象进行创造。如:一段悠扬的旋律,幼儿可以想象成小鱼游水,鸭子嬉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想象自我在大海或天空中翱游、飞翔。幼儿在想象音乐、创造音乐的同时,为了表达内心世界,他就要积极地运用语言来展现,把自己的想法体验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加强丁语言能力的发展。

4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个性的发展。

幼儿园中的音乐教育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幼儿的参与下进行的,这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表现的可能,但现实教学中并不是每个幼儿都乐于参加,他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个别差异即个性的不统一性。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陶冶其情操,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为将来良好个性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如领唱、领奏、当小指挥、小鼓手,使那些胆怯、自卑的幼儿在音乐舞台上找到自信,变得勇敢、自信、坚强,敢于表现自我,形成自尊、自立的性格。同时在共同的活动中,为了完成任务使幼儿之间达成了共识,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形成了集体荣誉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处事的应变能力。

第六,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幼儿时期身体发展正是由大肌肉活动逐步到小肌肉的细腻活动发展过程,幼儿通过学习打击乐器可以放松地、自由地运用大肌肉,促进小肌肉的发展。他们在打击过程中满足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在悦耳和谐的声音和节奏中享受着乐器带来的快乐,这使他们感到身心轻松愉快,消除了身体疲劳与紧张感。

当然音乐教育的影响不止是以上这些。它还可以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注意力的提高,促进幼儿学会自我控制以及满足幼儿的成就感。

认识了音乐教育在幼儿全面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认真地选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小乐队,搭建小舞台,举办小型音乐会以及排演音乐剧、小话剧以及歌舞剧等等,尽量给每个孩子提供自我表现得的舞台,让他们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培养美好情操,逐步完善自我,成为一个情感丰富,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的有教养的新时代主人。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发挥幼儿主动性,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要“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千万不可整齐划一。(3)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的指导。

总之,幼儿时期的音乐教育并不是把每个幼儿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让幼儿全方位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将来适应社会及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在过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指导下,让音乐教育成为幼儿比较喜欢的启蒙教育,这样,我们才可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幼儿健康发展中的艺术熏陶作用。

素质教育下的创新教学

[论文摘要]从案例导入的互动式教学、多元弹性考核方式和第二课堂入手,分析了基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从教学专题设计、教学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设计角度探索教学环节的创新。

学校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明确义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教师必须做到,更新“人才观”,使学生们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全面成才;转变“教学观”,要求全体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彻底改变“注入式”这一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转轨。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强化以案例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美国mit航空航天系引用有关统计资料,对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掌握知识的效果做出了研究结果:“讲授”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5%;“阅读”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10%;“视听”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20%;“演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30%;“集体讨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50%;“自己动手做”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75%;“教别人或学了就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90%。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自己动手做”和“教别人或学了就用”的教学方法,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最好。为此,我们需要改变以往教师和学生仅局限于教学大纲规定的一本讲义教材为主的课堂讲授,尤其是“满堂灌”、“当堂讲懂”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即以案例导入相应的数学知识,针对具体问题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同时采取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法,课上尽量讲透步骤和逻辑思路,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课下要求学生结合每章所学内容进行模拟推导和演算,并加以分析,表现出色者将在下一次课堂上进行演示。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开发。

2.改变以往单一的考试考核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的弹性考核方式。

现行的数学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形式单一,全部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题目设计也缺乏创意,客观题较多,发挥性的主观题较少。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教育教学真正目的的实现,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效结合,把数学知识当成培养缜密思维和严谨求实能力的手段,真正达到全能素质的培养,采用的考核方式就要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发、激励和督促。为此,我们就需要探讨用多种形式的弹性考核方式,把选择闭卷和开卷相结合、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课上参与和课下作业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分析与思考问题上,而非主要盯在一次性的分数上。

3.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通用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重在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它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更好的体现出来和得以提高。因此,我们在进行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基础上,更应注重发挥“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采取“课内外一体化”和“校内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1)举办面向学生的“数学论坛”

“数学论坛”可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校内外专家,紧密结合工作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案例剖析为主,举办系列讲座或专题报告。面向全班或全校。这种形式将极大调动学生好奇和投入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数学相对枯燥和死记硬背的印象,为学生打开数学领域的奇妙乐园。

(2)在校园环境下搭建学生数学能力的实训平台。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数学演讲、比赛、有奖问答、奇思妙想、猜猜看、生活小智趣等,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意识的锻炼提高自己更创新性的观点和思路,正确理解数学不空、不难、不读。

(3)结合实践教育环节培养学生通用数学能力。

鼓励并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农村院落或乡镇企业等地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具体的数学实际能力运用中,实际体验和学习运用数学能力的乐趣和要求,培养真实感、社会感和探索精神。

创新性学习方法是一种指向更广阔的未知与不确定性的问题型教学方法,是一问题的解决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问题是它的载体,整个学习活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为序列进行。这种以模块内容为线索,开展对模块内容问题的研究学习,会更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热情。

1.教学专题的设计。

数学课中的专题教学包括专题的选择、专题的资料收集、专题问题的解决、专题报告的制作等内容,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专题的合理设置是推行模块教学的关键。模块教学的本质是基于一种怀疑基础上的再发现。疑是学的前奏,因此专题的选择要从问题入手。从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数学关注的问题入手。专题的设计有三种:第一种是由教师提出题目和描述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不告诉学生的结果;第二种由教师提出题目,但是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以是开发的.,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方法研究并做出判断;第三种是由学生资助提出研究的专题题目,并根据他们自己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种方法的次序由浅入深,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使用,逐渐推进。

2.教学材料的设计。

教师向学生提供关于模块研究的相关材料,并要求学生必须以审视的眼光来阅读有关材料。在数学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的材料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学科中前后紧密相连的相关材料,要求学生通过专题的教学,理解学习中的新方法,了解新问题产生的背景,注意思路的前后衔接;第二类是跨越学科的综合性问题材料,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与语文、体育等可能遇到的问题来设计,这类材料可由学生自己案小组提供,教师引导学生开阔视野;第三类是数学技能类材料,要求学生参与性更强,学生应能掌握处理原始数据的能力,较熟练的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三、结语。

总之,首先,改变学生教室里被动完成学习的方式;其次,学生必须学会思考与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会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数据,有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学习乐趣,开发潜能,学会创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世嘉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传义,朱巍.超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3,(6).

[2]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

[4]昊文侃.当代外国教学流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5]柳斌.刘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素质教育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教学论文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时代。进入21世纪,这种速度在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给经济、政治和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然而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与教育息息相关,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国民素质,重视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手段。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学校把美术学习当作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学侧重于绘画与制作的技能性问题,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的做法,使学生缺乏主动的审美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目前,随着现代设计在我国蓬勃发展,过去那种轻设计、重美术的现象有所改变。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设计意识培养在美术教育中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设计意识培养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教育价值。

2.设计的自身发展。

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难发现设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教育的研究。被誉称为“工业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早在19世纪就倡导设计事业必须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关联。设计教育是具有强大延伸性的工具,不仅仅丰富了自身人才的塑造,也大大拓宽了其他职业范围人才的培养。美国学者西蒙教授认为设计科学是一门区别于技术与艺术第三类知识体系,英国设计泰斗艾克博士也认为设计是培养人们思维模式的第三种科学,国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同样认为设计是人类的第三种智慧。我认为,理想的设计教育过程,学生的兴趣应该是老师关注的焦点,这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老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是否出现踊跃激烈的讨论是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学生的决定和自由选择也由学生自己负责,其他人,包括老师,不要过多干涉。这种自由多远式的教学,给学生带来创新理念的源泉和意象,指导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培养出可塑性强适应性大的新生代。因此,我想从影响设计意识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阐述几点具体的要求。主观方面,我认为应该从设计意识的主体即:老师和学生两点分析;客观方面,认为是设计意识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

二、设计意识的培养要求。

1.主观方面:对教师的要求。

(1)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人。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以己用才可授予他人。诸葛亮从未出山,却有刘备三顾茅庐。这足以体现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重要性。梳理各个知识点使之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必备的,当然,更应该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体系,这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技巧化、人性化、智慧化的体现,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灵活的思维也需要老师紧跟时代步伐,有条不紊的做好学生的带头羊,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感受快乐。

(2)做学生的忠实听众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素质,更要是一位好的倾听者。这里的“听”不单单是用耳朵来听,还需要老师们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课堂上,老师很多时候应该比学生更加积极主动一点,面对中小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脾气习性,不像幼儿园的孩子那样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所以,这时候,老师可以主动的去询问学生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说‘你喜欢老师怎么样教你们呢?’‘你觉得老师上课的时候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呢?’等等。不单单把自己看作是老师,或许更多时候可以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朋友。当然,时不时的留心每一个同学的日常表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好的途径。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想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程度不同、兴趣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时时都保持着对课程和对老师自身新鲜感和学习动力。

(3)注重理论基础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哲学上有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对理论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美术老师需要将学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乃至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要关注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要从自身的素养打基础。就自身而言,美术老师还应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感的人,包括其自身的品味、包容和创造力的体现。美术教育是充满灵性的、智慧的活动,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式的教育,所以美术老师也需要有智慧和灵性。美术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品质来影响学生,用爱心、同情心、宽容心来对待学生,以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开展教学。这样才可以言传身教。

2.主观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应达如下目标: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因此,学生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主动性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互相沟通互动的过程。有好的老师是不够的,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不然,就真的演变成了对牛弹琴。主动性的体现,比如说:上课经常提问题、积极寻找新的思路、课后和老师探讨自己新想法或者是生活上的小细节。也可以是学生之间时常的交流,甚至是比较。这样的学生才会有十分强烈的求学欲望和进取心,也是老师教学过程中很好的案例和伙伴。当然了,教学目的和成果也会事半功倍。

(2)培养想象力由上一点我们可以得出,积极主动的学生似乎在创造力上也是有优势的。但这绝不是肯定的。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似乎比幼儿时期有些困难。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固定模式。但是作为学生,一切都有可能,因为我们还在学习,这样就有重新乃至更一步创造的可能。所以,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信心。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对生活上的美加以关注,做个有心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发觉人内心的美,从而体现在我们自身作品中。

(3)设计工具随着现代经济技术发展,美术工具也是纷繁多样,供不应求。好的作品当然离不开基本的设计工具。常用的有:马克笔、彩笔、尺子、剪刀、彩色小贴纸等工具,这些工具应用范围很广。我们应该对它们多加爱惜保护,他们也是美的化身。设计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对主观因素方面的要求,即就其主体:老师和学生而言。更有其客观因素的需要。下面我提出两点比较关键的要素供大家参考。

3.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内容要求。

为了比较准确客观的说明这一点,我直接引用了《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生阶段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其表述如下:第一学段(1~2年级):初步认识各种工具,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各种媒体,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式进行简单结合和修饰,体会设计与制作的趣味。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装饰,感悟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第三学段(5~6年级):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第四学段(7~9年级):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均衡、和谐与对称、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在第一学段(1~2年级)中,针对低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标的指向是“媒材”“尝试”“体验”和“乐趣”几个词。对新入学的儿童来说,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首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应尽可能的淡化。因此,美术教学应从“看看、想想、画画、做做”开始,通过感官体验各种媒材工具的特质,尝试进行各种“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开始体验到设计的乐趣。到了第二学段(3~4年级),“简单的组合和装饰”就递进为“简单的设计和装饰”,“组合”可以是自由的、随意的,而“设计”则必须是有一定目的的、秩序性的。第三学段(5~6年级)再递进为“进行设计和装饰”,去掉了“简单的”一词,意味着进入高一级的层次。第四学段(7~9年级)最终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过程的要求。

4.客观方面:设计意识培养的形式要求。

(1)课程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哲学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这里,教育课内部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设计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过去,我们的课程存在一些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分科过细、专业面过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希望教育部门继续深化课程的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帮助学生在发挥自我能动性上更进一步,才能为设计意思的培养创造更大可能性。

(2)融合借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门艺术知识不可能单独存在,总会有和其相关联的因素互相存在着。因此,美术教育中设计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本身,而应该发散开来,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借鉴,甚至与国外美术教育相互吸取营养元素。就目前国内而言,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这是一大突破性的创举,同时,我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能否也可以这样做呢?为什么不能从学生的这一启蒙阶段入手来开发其设计意识呢?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我们更应当将其在少儿乃至幼儿教育中发展开来,并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来提高不同学生的设计意识。当然,这对于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任重道远的,但是。这必定是可行的,并且有价值和更加深远意义的。另外,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来丰富我们自身的设计意识方向也是作为新时代学生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与要求。

(3)教育环境要想培养同学们的设计创新意识,就一定要为同学们提供相应的适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才有可能喜欢美术,进而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缓解自己的压力。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想象的世界,使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美术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美术教育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体课程的改革,在综合教育中,美术活动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对于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一门比较繁重的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国家教育制度的革新也是原动力。相信在整个大环境的发展影响下,设计意思的培养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学生不仅仅学到是知识内容,更多的会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心理学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摘要:在当今教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大,这就要求教育心理学的服务范围和应用范围有所扩大,能够更多地应用于儿童课堂之外和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发展“亲民”的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教育心理儿童课堂与学校教学平时。

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能够助于理解和总结教与学双方的心理活动及互动规律,推动教育者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和受教育者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儿童期是指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是人接受教育塑造自身的关键时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变化发展,教育心理学不仅应该关注在儿童的课堂教学、学校教学的应用,也应关注其在儿童“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1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下的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重点在于将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之中,包括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教育心理学中应用较广的几大主要理论包括: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了信息从外部输入大脑,经过加工阶段,到产生外显反应时所经历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只能有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学习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有两种途径:一种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的过程即间接经验的学习,强调观察学习)、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未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2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状况。

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这就在理论上使得它的大部分应用与课堂和学校有关,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目前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只是服务于学校和课堂,并且应用者多为教育工作者,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的广泛性。

教育是全社会的和终身化的,是全人类的,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随着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服务对象应扩大至全社会以及各个年龄阶段。与儿童相关的教育心理学更是应该渗透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全面地发掘儿童发展潜力,促进儿童心理、品德、智力和思维能力、身体素质等全方面的发展。

导致教育心理学与实际生活难以很好地结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国教育心理学产生较晚,较多参考西方架构,相关研究比较注重理论,在实践方面的注意力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总体不高,对于教育心理学的日常应用意识不高,普通民众对于教育心理学了解程度低,对儿童的教育更依赖于学校与经验,这也导致儿童自身对于应用学习策略的意识不高。

3教育心理学应用于平时的意义。

3.1对教育工作者而言。

儿童的智力发展较快,求知欲旺盛,性格可塑性大。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以外的地方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课下生活有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促进教师更好地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将课堂与课下良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效果具有延续性和系统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和舒缓压力。

3.2对学生而言。

儿童的记忆力从无意记忆转向有意记忆,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时期的学习多以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语感和掌握基本常识为主,懂得一些简单的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如学习策略能够将学习过程清晰化、更易于评价,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利于其更好地把握课余活动与学校活动之间的关系。

3.3对于其他相关人员和社会而言。

儿童的情绪直接而外露,性格可塑性很大,抚养者和社会掌握部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减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迷茫与失误,正确发挥社会和家庭的教育作用,同时能够配合好学校教育,减少矛盾与冲突。

4如何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平时。

(1)提高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意识,普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要建立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范式,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自己的独特和稳定的内容,并且研究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学校学习活动,同时提出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

抚养者和其他社会人员文化素质等水平不一,要选择合适易懂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对非教育工作者进行宣传,使之掌握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应用。

(2)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技能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理念,不固守传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儿童时期人的感知觉敏锐性显著提高,但是注意力不够稳定,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其心理暗示的手段,重视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对儿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滔.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8(1).

[4]杨延昌.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

素质教育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教学论文

摘要:文章从人体大脑的生理机能入手,分析美术教育在小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通过具象传播知识,应该强调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训练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自主绘画、自主创作,激发其右脑潜能,提高其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为其将来学习和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美术教育;小学生成长;想象力;创造力。

美术课程对开发学生右脑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处在身体成长与大脑发育迅速的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声音和图像的刺激,让他们潜意识里调动右脑进行信息处理,提高右脑的利用率,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

一、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

右脑的功能非常重要,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右脑的开发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美术教育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呢?美术是提高动手能力的艺术。美术不仅仅指绘画,手工制作也是美术的一部分,所以,折纸、泥塑、根雕、小木工等都可以成为美术教学的手段。以根雕为例,其对于乡村小学的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尤其有利。农村学生生活在乡间,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这为根雕教学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教师在进行根雕教学时可以用一些精美、有趣的根雕作品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搜集自认为有趣的废弃树根,并将其制作成根雕带到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寻找废弃树根的过程是锻炼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过程。学生在村野间四处搜寻,一旦发现自认为有趣的废弃树根,就会想办法将其带到课堂上。同时,他们一旦发现有些树根本身的造型不尽如人意,本着向全班同学展现最佳作品的心理,则会自己动手进行修饰,最后在课堂上呈现自己的作品。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当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其讲述自己作品的来历,并描述作品的形态和内涵,如“它像什么,为什么觉得像”等。一件小小的根雕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无穷的'。在实际动手制作根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发挥想象力创作作品,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美术是一门创造的艺术。美术教学通过手工制作、绘画、临摹等方式综合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小学生是充满奇思妙想的,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小学美术教学主要是打基础,理论的深化则是在中学和大学阶段进行。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其画出或制作出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通过对具体实物的展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其右脑的潜能,从而提高小学美术教育的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并开拓无限的可能。这应该成为素质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美术教学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取材,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都可以作为美术教学的题材。同时,美术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也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可行性。

二、现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建议。

对于被称为“图像脑”的右脑,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方式的刺激极大地提高其活力,解除通常的左脑对右脑的压制,从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美术是让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得到综合发展的一门课程。然而现实中的美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其一,美术教学理论化。美术教学更多的是在教室里进行,在黑板上教学。美术的发展史等理论知识的灌输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这些专业理论知识可以在中学阶段向学生传授,然而一些教师提前向学生讲授。这种黑板式美术教学是本末倒置的,不仅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右脑的潜能,更容易抹杀学生的创造天性。其二,美术形象单一化。山是这样的,太阳是那样的,鲜花应该这样画……美术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物象,学生坐在课桌前临摹教师的“标准范画”,这样的美术教学将美术形象单一化,结果导致所有学生画出来的内容都有很强的相似性,丧失了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针对以上存在于美术教学中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真正发挥美术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转变其教学观念。通过采取提高教师待遇,吸引经过美术专业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青年教师担任教学任务,打造年轻化、专业化教师队伍等措施,真正发挥美术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是采取引导式、启发式美术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运用鼓励学生实际观察具体的事物或野外写生等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应鼓励学生真实、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赞赏原创性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结语。

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综合发展。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开发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一种“观察―提问―寻求答案”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美术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天赋。基础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未来祖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所以,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是一线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德国音乐教育对国内音乐教育创新影响论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具有多方面功能,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音乐教育,开展音乐审美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和空间总构成的教育资源,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底蕴的厚度和广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源头和重要基地,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建设校园文化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创设一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在文化设施、制度规章等方面很容易设立,而作为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的人文精神则需要经年累月、潜移默化的逐渐形成。审美教育是培育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在提高个人审美情趣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体认人类的终极关怀,知道自尊自爱,关怀自然、社会和他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施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纯净心灵,完善人格,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音乐教育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育人和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归根到底是育人,目标就是教育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等等。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知识的传递,使广大学生通过对文化知识、文化价值的不断摄取,逐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亦即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音乐教育以音乐作品生动鲜明的旋律和艺术意象感染人,以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音乐主题教育人。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对形塑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热爱人类等文化主题是国民精神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题,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心是校园音乐文化教育中的重点。高校的音乐教育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播此类人类传承的文化精髓。比如选择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时代歌曲,开展歌咏活动,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丰富内涵来感染和教育学生;通过乐器独奏、齐奏、合奏等表现形式,在给予学生音乐艺术熏陶的同时,学生思想观念上也得到启迪和感染,让他们在器乐表演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并能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想和信念;通过音乐欣赏,加以教师的讲解和诠释,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感染和教育学生。通过这样一些音乐教育活动,在审美育人的同时,也将校园文化的正面导向功能充分体现出来。通过音乐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侵蚀,既统一了学生的思想,面向统一目标,又一致了广大学生的价值理念。

二、音乐教育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和激励功能。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通过音乐课程教学的形式,在大学生中普及音乐乐理等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艺术社团音乐指导的方式,对那些有一定的音乐技能基础和热爱文艺表演的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的辅导,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积极分子,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无论是学生社团联合会举办的各种活动,还是学生自发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在诸如迎新晚会、中秋晚会、联谊会、校园卡拉ok歌手大赛、街舞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合唱比赛、音乐剧展演等等活动中,音乐是这一校园文化的常规表现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音乐审美和思想性引导和训练,以主题性音乐表演来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凝聚力;以催人奋进、健康向上的励志音乐作品,鼓舞学生,让好的音乐作品和音乐主题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强化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向上的动机。通过内容丰富、格调高雅、主题鲜明的系列校园音乐活动,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活力的同时,也将会很大程度上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和激励功能。

三、音乐教育能够增进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

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是指其能够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意义尤为重大。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就是要达到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同发展的和谐状态。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基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改变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随之也带来一系列包括伦理道德、生活方式、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所谓“人的异化”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强和关注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有多种方式,但就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和作用来说,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人格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呈现出来的,大量的音乐作品主题是以情感为纽带,强调欣赏作品时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自我的教育和情感升华,在艺术氛围中不知不觉就陶冶和完善了自我的人格。当前,大学生们往往强调自我意识、彰显个性,易受外部社会的多方面影响,社会阅历缺乏,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常常会出现困扰和焦虑,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专职教师的职业化程度不够,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往往流于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俗套。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音乐在大学生的生活随处都在,特别是流行音乐。从这样一个文化现象的侧面也可以说明,音乐对大学生心理需求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抵制不良音乐作品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关键,也是非常必要的。音乐艺术活动是个人参与的审美历程,而按照美学的一个流行定义“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对美的规律的能动建造、美的理想自觉追求、美的标准的积极实践。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内在情感与外部形象形成相应的交流,通过认知、情感、意志在反复交流中所达到的统一,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而让学生亲近社会、亲近自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

一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发现往往都是在具有文化精英意识的校园中产生,校园文化具有创造创新的功能。高校校园里各种文化思想聚集,相对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同时作为人类获取知识的高等学府,承载着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具有批判和创新的思维意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重要阵地,不仅仅向国家和社会输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毕业生,更要培养出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有关音乐和创新关系的研究文献很多,无不明确地指出音乐审美活动对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具有独特作用。一个流传很广的例子,是说爱因斯坦就是在他弹钢琴时把“一个奇妙的想法、一个美妙的想法”变成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经过教育科研论证,音乐教育和技术训练能使学生的双手同时活动,促进大脑左右两半球的积极思维,锻炼大脑,提高能力。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以和谐、有节奏、富于形象的声音来反映现实生活。音乐审美活动中,通过听觉产生音乐形象,唤起人的大脑中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和视觉的通感效应,促使人想象丰富,进而调动储存的表象,进行重新组合更新,构成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新意象,从而开发智力,增强创造力。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开展音乐审美活动,对增进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音乐是美的灵魂,建设符合时代需要的校园文化,必须有效的利用作为主体的人的审美需求,在高等校园里,重视音乐教育和音乐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建设新世纪符合国际竞争力的大学,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8.

[3]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

[4]詹薇.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5]冯光钰.20世纪中国音乐思考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9.□。

德国音乐教育对国内音乐教育创新影响论文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部分,本文详细的概括音乐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要性,在新时期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加强对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发现正确的音乐教育途径与方法,让学生更多的接收音乐,喜欢音乐,从而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关键词:音乐教育;小学生;素质培养。

小学生年纪较小,好的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艺术熏陶,更是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是当前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以前的教学都是以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渐渐的被人们认可。它的独特内容和形式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得到越来越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本文主要从音乐教育的意义着手,具体分析音乐教育在学生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目前普通音乐教育工作中提出的想法与建议。

1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主要的形式,是通过学生在对音乐知识积累时,在旋律中的感受以及理解。这些知识的传授,可以让小学生的音乐表现和创造力得到相应的激发,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让自己的情感得到理性塑造和控制。培养可以起到理性引导的作用,让音乐在人的一生中影响变的非常巨大,不仅可以对人的感知和想像能力进行渗透与塑造,同时,对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第一,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塑造完美人格。音乐是一门艺术语言,它可以跨越种族的障碍,让大家享受它无穷的魅力。音乐在德育方面占据的比重是无法估量的,如《隐形的翅膀》等正能量的通俗歌曲可以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强勇敢。《我的中国心》等优秀的民族音乐让学生们更加了解祖国悠久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我们荡起双桨》《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轻快优美的歌曲,通过简单的音响效果,使学生们的心灵得以洗涤,收获思想的和谐,慢慢从喜欢到欣赏再到领悟。实验证明,如果思想教育没有感情做基础,就如形同摆设般,毫无意义。音乐的教育是自由的,是音乐本身内在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旋律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得到共鸣,从而达到教育、激励、陶冶情操的目的。学生们在欣赏美妙动人旋律的同时,从中受到启迪,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变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为将来的完美人生而奋斗。

第二,音乐教育能拓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我国目前实行的教育体制以及应试教育的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比较少,动手能力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学生来说较差。学生在对音乐进行学习时,智力思维上的锻炼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直接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尤其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音乐教育方面,由于音乐素材的数量较少,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一种培养上的缺失。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技能上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水平上的提升。同时,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也可以得到激发,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节奏上的音乐训练时,辅助跺脚或是拍腿的动作,可以让学生的眼睛、嘴巴、手和脑多种器官进行全方位的运用,让学生的整体协调性得到锻炼。世界上有很多名人在科学的领域上获得了非常多的成就,但是,这些名人在音乐方面同样可能拥有过人的天赋。甚至音乐上的素养锻炼,是这些科学家科学成就的一个奠定基础,或是良好的智慧启发点。因为音乐上的教育不仅包括了对学生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上的锻炼,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的思维塑造能力得到提升。

第三,音乐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在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音乐上的审美能力同样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可以将这些美好的事物进行感知和判断。音乐素质教育活动开展,主要的任务是将人们对自然美以及社会美上的感知能力进行提升。让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活动实践过程中,感知美、发现美。正确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以及观念,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这些内容对于个人成长与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否拥有良好的气质与前途,主要依靠这些审美情趣上的培养。

第四,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身心和谐发展。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点。社会生活以及家庭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出现畸形或者不健康的倾向,为了让这些问题的产生可以得到源头上的治理,人们应该通过社会实践上的学习与塑造,让学生在音乐会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学会释放压力、缓解情绪。音乐欣赏能力,就可以让这个活动开展得更为高效。音乐的旋律不仅可以抚慰人们的心灵,同时也可以让人们的情绪得到稳定处理。能够表现不同的情感,可以起到调节和舒缓的作用。一些歌曲中励志的词语,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世界的关怀与鼓励,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态度,能够从音乐中找到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就说明音乐活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愉悦氛围。目前,有些行业也在运用音乐的这种奇妙之处并收获了良好的效果。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们多接触一些艺术思想性较强,歌唱美好未来,励志生活的作品,使学生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状态,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水平。

3对开展音乐教育的思考。

第一,大力加强音乐教育类课程的建设。目前,课程门类大致可以分为理论、欣赏及技能三类。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和自身的条件来选择课程。但是由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器材场地等方面的原因,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面不是很广,课程主要还是以理论类和欣赏类为主,通过学习欣赏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水平,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这很难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

第二,积极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活动。使之主动追求艺术之美,达到以美育人,以情育人的目的。给学生们营造一种音乐环境,让学生们置身其中,身心得到放松,从而受到音乐的感染。时刻灌输音乐这一理念,激发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热爱,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面对困难挑战时,可以勇敢解决问题。也可以在音乐的洗涤中,不断完善自己,为其将来的美好前程而奋斗。

4结论。

从上文可知,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学生的音乐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懂得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音乐中净化心灵,受到启迪,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音乐优美的旋律,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感染,有一个正确的审美水平,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变化,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还可以为其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稳定基础。同样,音乐教育更促进了学生与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晶晶.谈谈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7):168.

[2]罗家萍.浅析音乐教育离不开欣赏[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

[3]崔静兰.论从音乐教育中获得真善美[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

德国音乐教育对国内音乐教育创新影响论文

摘要:音乐教育是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的关键。为了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学校要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开展音乐欣赏以及乐器演奏教学等教学内容提升学生音乐方面的综合素养,进而使学生具有良好人文底蕴,这样也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各方面具有综合性的提升。本文就音乐教育工作在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之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通过优美音乐的欣赏,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丽、生活的丰富多彩,更能在学生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美学方面的熏陶,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并且音乐本身就是以审美做为基础,通过相应的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培养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各方面综合能力。

1在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事业经过一直以来长久不断的发展已经有效地实行了素质教育,通过素质教育的推行有效的改变了传统教育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到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就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并且素质教育过程之中,在制定主要教学内容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通过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实际建设需要来制定相应的学生培养计划,这样在进行学生培养的时候也就能从实际出发,培养出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通过素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潜力的开发程度,现阶段素质教育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学生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多元性,在进行学生培养的时候和过去的培养模式相比,现阶段的培养模式更倾向于让学生均衡发展,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及知识要覆盖面,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人文素质还有心理方面素质。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需要教师能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在在美学方面的潜能,尤其是在学生审美、理解美、感受美方面的.能力。音乐教育和其他传统类型的教育方式,比如数学教育或者语文、物理方面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区别性,同时,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音乐教育,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着更加较为突出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往往需要教师通过乐器的演奏以及乐理知识教育促进学生对于音乐解析、欣赏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充分的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韵律美、节奏美,这样的方式也就能使学生更加敏感的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美,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是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虽然都属于具有美学的属性,但是他俩却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音乐教育主要通过听觉上的感悟使学生领悟音律方面的美。在进行音乐方面教育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对于美得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升,其次在进行音乐方面教育的时候还要适当的要教授学生相信的乐器使用技巧,提升学生乐器的演奏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对美学理解的深入,也能使学生的性情得到进一步的陶冶。

2通过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在科学文化方面素质的提升。

人体的大脑是由左右两个部分所构成的,并且经过科学家对于人体知识的不断深入分析研究,最终发现,组成人体大脑的两个部分有着各自不同的分工。在实际的大脑运作过程中,一般人的左脑具有良好了逻辑思维能力,能高效地进行逻辑思考,具有理性以及逻辑性强的特点。右脑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性方面的处理能力,使得人们对于音乐、美术等等其他方面的感觉更为敏锐。我国在过去使用传统方式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更倾向于将学生向理工方向培养,通过这种培养方式能够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理工方面的知识基础,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使得学生在知识接收上呈现出固化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学生音乐以及美术方面的教学工作有所欠缺,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够具有扎实的理工方面的基础知识,但是实际工作以及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过于严谨甚至是呆板的倾向,不利于国家科技创新以及科研事业的发展。并且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性格特点、习惯特点等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差异性,但是每个学生也必将会有其所喜欢的音乐类型,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兴趣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这样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学生所感兴趣的音乐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通过这个切入点,使学生能在兴趣的引导下对音乐的知识进行深入全面地了解学习。一般情况下,教学工作会通过最基础的乐理知识作为起始点,使学生能从最开始打下良好的基础,方便学生未来的提升,在完成了乐理知识方面的教学工作之后,就可以开展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欣赏课程,通过真实优美音乐的欣赏,使学生进一步的感受到音乐的美丽,也能够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在完成了这两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之后就可以用学生,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乐器进行学习,并最终使用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演奏。

3音乐教育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身心素质。

当前,各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压力,升学、就业等等,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焦虑、烦躁、迷茫,会使身心受到损伤,科学的音乐学习和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音乐疗法,也成为心理音乐疗法。科学家认为,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另一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简单乐器操作训练,以及有选择地按音乐知识学习、乐曲赏析、演唱歌曲、音乐游戏、音乐舞蹈等综合性音乐活动,都是可以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有良好改善的。

4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而高尚的灵魂使人们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在痛苦中变得坚强,激发人们对美好的光明不懈追求的热情。每一个学生都有理想,有向往,有追求,正确引导会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用美好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心灵定会产生灿烂的火花。音乐可以使学生愉悦心情,情感得以升华。研究结果表明,不愉快情绪会使体内产生对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有害的物质;而愉快的情绪则能使血液中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增加。许多音乐家往往长寿,无不与愉快欢乐的情绪有关。总之,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5结论。

音乐教育方面的工作,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着必不可少重要性,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提升,使学生在未来具有更好的发展,同时这也是增加国家综合能力、促进国家向更好方向发展的有效措施,需要学校在进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充分的做好音乐教育方面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和平.新中国音乐表演心理学文献研究[j].音乐探索,(2).

[2]牛少岩.对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和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9).

[3]段晋中.大学音乐美育教程[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德国音乐教育对国内音乐教育创新影响论文

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提高对小学音乐教学要求和目标的认识理解,转换其教学主体理念,刺激、培养并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挥其主观学习的能量。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实际体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自主研究音乐问题、发现音乐问题并感受音乐魅力来培养其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就必须要不断刺激学生去发现音乐的美,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去,让音乐课成为学生的享受学习的天堂。

(二)创新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素材。

很多小学音乐教材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更新,上面基本都是一些年代久远的音乐,而在音乐歌曲层出不穷的现在,小学生对于那些曲子都比较陌生,对歌曲产生的环境也无法产生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无法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从而无法体会歌曲里面蕴含的感情,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就必须要更新其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多多采用小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是比较有名的音乐素材,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上与时俱进。例如,最近很出名的一个儿童的歌曲就是“爸爸去哪儿”,小学教师把这首歌曲加入到学习内容中去,并运用多种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对音乐内容、情节和感情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体会到歌曲的内涵。

(三)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比较专业、枯燥、乏味,例如在讲解一年级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时,按照以往的教学,教师就是让自己先唱一遍,然后一句一句带领学生跟着唱,通过这种方式,几遍之后,学生学会了这首歌曲,教师就会讲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内涵和感情等等。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因此现代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先播放能够展示草原风情的课件和视频,或者自己根据歌曲内容来制作成简短的小动画,然后学生观看完毕后,让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和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播放这首歌曲的唱法,让学生切实沉浸到歌曲中去,领会到蒙古草原的明快、豪放、热情的旋律。教师还可以采用诸如:小组讨论,背景导入,角色扮演等等活动形式来丰富音乐课堂,切实提高其教学水平。

(四)创新小学音乐教学评价模式。

最后,小学音乐教学评价的方式直接明确了其教学的主要目标、内容和要求,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模式,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切实了解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音乐教学重点关注之所在,通过这个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有侧重点的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与此同时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改为综合性的、多元化的、多角度的评价模式,例如即兴演唱、音乐游戏、音乐活动比赛等等,把学生平时的音乐表现也列入其中,综合客观的评判学生的音乐水平,也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薄弱之处进行训练,提升。而且这种方式也能够缓解学生对音乐考核的紧张,有助于学生自如、轻松正常的发挥其真实水平,便于教师掌握情况。

一言以蔽之,面对现在高标准的音乐市场和不断发展的音乐主流形势,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勇于承担基础音乐教育的重任,并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达成新的教学目标。此外,教师也要更新其音乐教学内容,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努力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提高小学学生音乐素养,推动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德国音乐教育对国内音乐教育创新影响论文

(一)流行音乐在学生中受欢迎的原因。流行歌曲旋律简易明快,歌词朗朗上口,对艺术性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流行歌曲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以流动的声音方式表现出一种情感,使听众产生共鸣,一些潮流明星们以流行歌曲作为媒介,激起了孩子的追星欲,让孩子们觉得可以在流行歌曲的旋律中感受到忧伤与欢乐、感受到平和与亢奋。

(二)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流行音乐在促进学生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正面:流行音乐丰富了小学生的音乐感知体验,除了在学校音乐课堂中接触到的音乐,流行音乐大大增加了小学生听众能够接触到音乐的机会,对他们理解和感受音乐提供了极大帮助,同时流行音乐有助于孩子情绪情感的调节,它通俗易懂,相对于古典音乐,要去了解乐曲的作者,以及分析乐谱,视唱乐谱,练习节奏,享受流行音乐不需要学生付出过多精力,在他们学习之余,流行音乐就成为了孩子们消除疲劳的一种方式。反面:某些作品容易加剧学生情感的不稳定和极端化。很多流行歌曲歌词的内容比较成人化,会对孩子造成早恋、打架、叛逆等不良影响。流行音乐比较商业化,它的商品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对于学生来说,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只有在学校音乐课堂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详细学习到。

(三)怎样消除流行歌曲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要完全消除负面影响是很难的,社会在进步,就需要这些商业化的东西存在,它的存在必然是由一定的价值。流行音乐虽然没有古典音乐有艺术性,但并不能因为它是商业化的,就抵触它。在课堂上选取优秀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欣赏,如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音乐课教材上就出现了周杰伦的歌曲《蜗牛》,演唱下来,学生非常的感兴趣,就可以提升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文化上的视野。

二、流行音乐和小学音乐教育。

(一)从学校音乐教育的角度来看流行音乐。

1、发掘审美价值。

在音乐课堂不能武断的将流行音乐排除在外,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接触健康的流行音乐,也可以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使流行音乐发挥其特有的功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在音乐课教学中将流行歌曲和好的流行乐曲介绍给学生们,学生们很喜欢,学习歌曲中的节奏和乐谱时会更感兴趣,甚至对音乐课有了重新的认识,教师将流行音乐与课本中的歌曲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了各自的优缺点,学生们也更加的喜爱音乐课了。

2、挖掘内容价值。

在欣赏民乐时,由于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不高,我们可以用一些民乐和相关的流行歌曲进行讲授,让学生们能积极参与进来,可以在讲授教材中的那些重点曲目,这样能够更形象地教学,从而稳步增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或者在课堂中介绍中华民族器乐时,教师可以给六年级的学生播放最近热门的电影《闪光少女》的斗琴片段,中西方乐曲合奏一首《野蜂飞舞》,让学生在悠美的乐曲旋律里面,观摩扬琴、琵琶和二胡和竹笛等乐器的演奏,这样他们就能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乐器的演奏表现技巧,又对比学习了西洋传统乐器,了解了这种中方与西方结合的演奏,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气氛中学习到很多知识。

3、挖掘形式价值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好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尺度,不仅不能盲目地用流行音乐,更不能让流行音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要提高音乐素养,教师也应该与学生共同成长,了解孩子们喜欢的音乐元素。

(二)从“快男”分析流行音乐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快男”与流行音乐一碰撞,选手从草根变成众人知晓的明星,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说明它的流行程度符合了孩子们对多样人生的向往,迎合了当代青少年的多种需求。同时,“快男”及各类选秀节目给孩子们展示流行音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他们产生幻想与渴望,幻想自己就是选秀节目中的主角,通过流行音乐宣泄着自己的梦想,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总结。

在学校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他们经常处于这种高雅的艺术氛围里面,使他们能自愿的慢慢形成这种对优秀文化的审美需求,成为一种没有压力的内心需求。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还要能够客观的辨析出它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这样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们形成这种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