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 苏轼

时间:2024-02-13 09:06:02 作者: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释:

亭以雨名,是作者因为一场及时的雨而命名亭子,以表达对雨的感激和不忘之意。

大意:

诗词表达了作者因为一场及时的雨而感到欣喜,并以雨命名亭子,以示不忘。

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因为一场及时的雨而感到欣喜,并以雨命名亭子,以示不忘。诗中还提到了周公得禾、汉武得鼎、叔孙胜敌等事例,说明古人遇到喜事时都喜欢以命名物来示不忘。作者在建造亭子时,选择在北边建亭,在南边凿池,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在春天,麦子在阳光下生长,预示着好年景。但之后一个月都没有雨,人们开始担忧。三个月后才下雨,但人们认为下得不够。直到丁卯这一天,大雨终于停止。官吏、商贾和农夫都相互庆祝,忧愁的人变得开心,病人也恢复了健康。这时作者举起酒杯在亭子上对客人说:“五天不下雨还能有麦吗?”客人回答:“五天不下雨就没有麦了。”作者继续问:“十天不下雨可行吗?”客人回答:“十天不下雨就没有禾了。”作者担心没有麦和禾,就会导致饥荒和犯罪活动增多。他怀疑即使他想和朋友们在亭子里游乐和欢乐,也不可能。但是今天天不遗斯民,开始下雨了。让我和朋友们能够在这个亭子里游乐和欢乐,都是雨的恩赐。难道还能忘记吗?作者还以歌曲的形式歌颂了雨的价值,指出雨对于寒冷的人来说是宝贵的,对于饥饿的人来说是粮食。一场雨持续三天,这是谁的功劳?人们认为是太守的功劳。但太守并不拥有这场雨,应该归功于天子。但天子说不是他的功劳,应该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自以为功,应该归功于太空。太空是深不可测的,无法得到名字。所以我以亭子的名字来纪念这场雨。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文化评论家、艺术理论家,被后世誉为“文学宗师”、“千古文宗”。他性情豪放,喜欢饮酒作诗,以豪放派词章著称。其作品包括诗、词、散文等,篇幅丰富,风格多样,涉及社会、人生、自然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苏轼的诗词作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