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塔

时间:2024-01-19 10:20:30 作者: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释:

楚人悲屈原,指楚国的人们对于屈原的悲伤和怀念之情。屈原是楚国的古代诗人和政治家,他的精魂飘荡在何处,父老们感到空虚和哀伤。沧江是指长江,楚人投饭救饥渴,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纪念。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描述了楚国人民对于屈原的深深怀念和景仰之情。屈原是一位古壮士,他对于死亡的觉悟和决心非常坚定。然而,世俗人们并不了解他内心的真正感受,他们无法理解屈原的选择。南宾是指楚国的一部分地区,山上有屈原的遗塔,可能是奉佛人修建的,他们担心子孙后代也会沦落到与屈原一样的命运。诗人认为,虽然这些事情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人们对于死亡的思考和抉择是真实而深刻的。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意味着每个人都会死去,没有必要过分追求名利和富贵,而应该有所坚守和追求。大夫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坚持着对于死亡的节操和原则。

大意:

这首诗描述了楚国人民对于屈原的悲伤和敬仰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楚国人民对于屈原的悲伤和敬仰之情。楚人对于屈原的精神飘荡在何处,父老们感到空虚和哀伤。他们纪念屈原的方式是在沧江上投饭救饥渴,这种行为成为一种遗风,人们竞相效仿。楚山因为屈原的哀叫而裂开,表达了人们对于屈原的深深怀念和景仰之情。屈原是一位古代的壮士,他对于死亡的觉悟和决心非常坚定。然而,世俗人们并不了解他内心的真正感受,他们无法理解屈原的选择。南宾是指楚国的一部分地区,山上有屈原的遗塔,可能是奉佛人修建的,他们担心子孙后代也会沦落到与屈原一样的命运。诗人认为,虽然这些事情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人们对于死亡的思考和抉择是真实而深刻的。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意味着每个人都会死去,没有必要过分追求名利和富贵,而应该有所坚守和追求。大夫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坚持着对于死亡的节操和原则。这首诗表达了对于屈原的悼念和对于生死的思考,同时也传达了对于名利和富贵的冷静和淡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文化评论家、艺术理论家,被后世誉为“文学宗师”、“千古文宗”。他性情豪放,喜欢饮酒作诗,以豪放派词章著称。其作品包括诗、词、散文等,篇幅丰富,风格多样,涉及社会、人生、自然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苏轼的诗词作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