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时间:2024-02-13 08:33:01 作者:欧阳修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配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孤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飨!

注释:

维治平四年:具体的年份信息;七月日:具体的日期信息;具官欧阳修:欧阳修的官职;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派遣李敭前往;太清:地点名;清酌庶羞之奠:祭奠的仪式;致祭:祭奠的对象;亡友曼卿之墓下:曼卿的墓地;吊之以文:以文表达哀思;生而为英:曼卿生前英勇;死而为灵:死后灵魂依然存在;万物生死:所有事物的生死;复归于无物:最终都归于虚无;暂聚之形:短暂聚集的形式;不与万物共尽:与万物不同归;卓然其不配:与众不同;后世之名:后世传承的名声;自古圣贤:古代圣贤;著在简册:被记录在书籍中;如日星:明亮如星;吾不见子久矣:很久没有见到你;犹能仿佛子之平生:仍能想起你的样子;轩昂磊落:高大威武;突兀峥嵘:突出高耸;埋藏于地下:被埋葬在地下;意其不化为朽壤:期望不被时间腐蚀;为金玉之精:化为珍贵之物;生长松之千尺:生长得很高大;产灵芝九茎:产生灵芝;荒烟野蔓:荒凉的景象;荆棘纵横:到处都是荆棘;风凄露下:风中凄凉;走磷飞萤:飞舞的萤火虫;见牧童樵叟:看到牧童和老人;歌吟上下:唱歌吟诵;惊禽骇兽:惊动鸟兽;悲鸣踯躅而咿嘤:悲伤哀鸣;固如此:一直如此;更千秋万岁:更流传千秋万世;知其不穴藏孤貉与鼯鼪:知道它不会藏身于洞穴;累累乎旷野与荒城:遍布在旷野和荒城;盛衰之理:兴衰的道理;感念畴昔:怀念过去;悲凉凄怆:悲伤凄凉;临风而陨涕:在风中流泪;愧乎太上之忘情:为忘记曼卿感到愧疚;尚飨:祭奠。

大意:

诗词讲述了诗人对亡友曼卿的思念与悲伤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对亡友曼卿的思念和悲伤之情。诗人派遣李敭前往太清祭奠曼卿,并表达了对曼卿生前英勇和死后灵魂存在的赞美。诗人认为所有事物都有生死,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留名于后世。尽管诗人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曼卿了,但他对曼卿的形象仍然记忆犹新。诗人想象曼卿的骨骼埋葬在地下,可能化为金玉之精。诗中还描述了荒凉的景象和动物们的叫唤,以及诗人对曼卿离去的感慨。诗人对盛衰之理有所了解,但仍然感到悲伤和自责。诗人希望曼卿的骨骼不会被时间腐蚀,而是能够化为珍贵之物。诗人还描绘了荒野和荒城中的场景,以及自然界中的景象。诗人认为曼卿的骨骼可能不会埋藏在荒野和荒城中,但我们无法确定其具体位置。诗人深思熟虑地总结了盛衰之理,以及对过去的思念和悲伤之情。诗人感到愧疚,因为他对曼卿的离去感到非常忧伤。诗人希望这首诗能够流传千秋万世,并对曼卿的归宿进行了猜测。诗人认为曼卿的骨骼可能埋葬在地下,但我们无法确定其具体位置。总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死、盛衰之理的思考。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东篱,晚号潇湘夫子,祖籍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北宋文学家、文学理论家、散文家、诗人、政治家、历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北宋文人的代表人物,他以文学成就著称于世,尤以散文而著称,他的散文以骈文和古文最为出色,被后世誉为“欧体”。他的作品以政论为主,有《政通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