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顿起》 苏轼

时间:2024-02-11 23:11:01 作者:苏轼

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酒阑不忍去,共接一寸烛。留君终无穷,归驾不免促。岱宗已在眼,一往继前躅。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天门四十里,夜看扶桑浴。回头望彭城,大海浮一粟。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

注释:

客路相逢难:旅途中遇见陌生人的困难;乐足:欢乐不足;临行挽衫袖:离别前挽留衣袖;折残菊:采摘残落的菊花;酒阑不忍去:在离开的酒宴上舍不得离开;共接一寸烛:共同分享短暂的时光;留君无穷:留下无尽的思念;归驾促:即将归去的路途匆忙;岱宗:岱宗山,代表着前方的目标;一往继前躅:一直向前走;佳人:爱人;凄断阳关曲:悲伤的别离曲调;天门四十里:距离天门山四十里;夜看扶桑浴:夜晚看扶桑栖息;回头望彭城:回头看着彭城;大海浮一粟:大海上浮起一粒谷粒;故人:已故的朋友;尘土相豗蹴:只剩下尘土;黄楼诗:诗人的作品;千古配淇澳:与淇澳相配,流传千古

大意:

这首诗表达了旅途中的别离之苦,人生欢乐常常不足。诗人在离别之际,挽留衣袖,品尝残菊,不忍离开。他希望与朋友共享一寸烛光,留下无尽的思念。即将归去的路途上,他回望着岱宗山,决心继续向前。他的佳人也许并不念及他,令他心生凄凉。夜晚他站在天门山,眺望扶桑栖息的地方。回头看着彭城,大海上浮起一粒谷粒,让他感叹人世的短暂。他的故人在地下,只剩下尘土。唯有他的黄楼诗歌,能够与淇澳相配,流传千古。

赏析:

这首诗以旅途中的别离为主题,表达了人生欢乐常常不足的感叹。诗人在临别之际,挽留衣袖,品尝残菊,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酒宴上他们一起共享一寸烛光,留下无尽的思念。归途中,他回望岱宗山,决心继续向前。然而,他的佳人可能并不念及他,让他感到凄凉。夜晚他站在天门山,眺望扶桑栖息的地方。回头看着彭城,他发现大海上浮起一粒谷粒,让他深感人世的短暂。他的故人已经去世,只剩下尘土。只有他的黄楼诗歌能够与淇澳相配,留存千古。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别的痛苦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洞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文化评论家、艺术理论家,被后世誉为“文学宗师”、“千古文宗”。他性情豪放,喜欢饮酒作诗,以豪放派词章著称。其作品包括诗、词、散文等,篇幅丰富,风格多样,涉及社会、人生、自然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苏轼的诗词作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