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囚论》 欧阳修

时间:2024-02-13 08:16:01 作者: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释:

信义行于君子,刑罚施于小人。君子愿以正义之死来表明信义,而小人则逃避刑罚。在唐太宗的统治下,录取了三百多名重刑囚犯,纵使他们回家,但约定他们自行归案以接受死刑。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事情,因为他们确信小人必然会归案,而小人却容易逃避。这种情况是否贴近人情呢?

大意:

这首诗表达了君子和小人信义之行、刑罚的差异以及对生死的不同态度。诗中以唐太宗录大辟囚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为例,强调了君子难能期待小人必能的境地。然而,纵使给予小人恩德,也不能使其变为君子,君子之难和小人之易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否贴近人情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君子和小人在信义行为和刑罚面前的态度和行为,探讨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视死如归,愿以正义之死来表明信义,而小人则以苟且的生存为最高目标。诗中以唐太宗的统治为例,录取了三百多名重刑囚犯,纵使他们回家,但约定他们自行归案以接受死刑。这展示了君子的难处和小人的轻易逃避。诗中还提到了施以恩德可能使小人变为君子的观点,但太宗的实践并未达到这个目的。诗人质疑了纵容小人归案后是否会回来以图免罪的问题。诗人认为这种行为上位者和下位者之间的相互欺骗,而非真正的施恩德和知信义。最后,诗人认为治理社会必须建立在人情之上,不应追求高尚而违背人情。这首诗通过对君子和小人的对比,以及对恩德和信义的思考,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治理的难题。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东篱,晚号潇湘夫子,祖籍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北宋文学家、文学理论家、散文家、诗人、政治家、历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北宋文人的代表人物,他以文学成就著称于世,尤以散文而著称,他的散文以骈文和古文最为出色,被后世誉为“欧体”。他的作品以政论为主,有《政通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