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祠记》 王守仁

时间:2024-02-19 06:39:02 作者: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释:

该诗词描述了一个位于灵、博之山下的象祠,被苗族人民崇拜和祭祀。诗人思考了象祠的起源和象的性质,并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即使如象一样不仁也可以改变。

大意:

该诗词是描述一个位于灵、博之山下的象祠,被苗族人民崇拜和祭祀。诗人通过对象祠的起源和象的性质的思考,表达了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力量。

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位于灵、博之山下的象祠,被苗族人民崇拜和祭祀。诗人通过对象祠的起源和象的性质的思考,表达了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力量。诗人认为,即使如象一样不仁的人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修养道德,即使达到极致时,也可以改变。这首诗词充满了哲理思考和人性的探索。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年-1528年),字仲宣,号文苑,别号梅坡,晚号梅坡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他是明代儒学“心学”派别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王守仁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格致录》中,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与道德实践。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知识与行为的统一。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道德修养,他主张“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方面,王守仁有丰富的作品,尤以其诗作和杂文赋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