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时间:2024-01-19 10:20:33 作者: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

注释: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们对此常常持怀疑态度,诗人本人也对石钟山的真实性感到疑惑。

大意:

诗词大意是描述彭蠡之口的石钟山,其中水石相搏的声音如洪钟,但人们对此常常持怀疑态度。诗人提到自己曾亲身观察过这座石钟山,但仍保持怀疑之心。诗人对于石钟山之名的由来感到困惑。最后,诗人讲述了自己夜晚与儿子一起乘舟至绝壁下观赏石钟山的场景。

赏析:

这首诗以形容彭蠡之口的石钟山为主题,描述了水石相搏的景象和声音如洪钟。诗人对于石钟山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但他亲身观察过石钟山并听到了其声音。诗人对于石钟山之名的由来感到困惑,并以自己与儿子夜晚乘舟观赏石钟山的情景作为结尾。这首诗既描绘了景物的形态和声音,又带有诗人的思考和怀疑。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文化评论家、艺术理论家,被后世誉为“文学宗师”、“千古文宗”。他性情豪放,喜欢饮酒作诗,以豪放派词章著称。其作品包括诗、词、散文等,篇幅丰富,风格多样,涉及社会、人生、自然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苏轼的诗词作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